军事理论心得体会 | 施懿:但存木兰心
编 者 按
本科新生军事理论课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大学生心中,全面提高大学生军事素质,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行动自觉,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国防文化氛围。现将本年级课程优秀思想体会文章在本微信平台进行发布报道,积极引领学生在实践的潜移默化和日积月累中培养爱国意识,增强爱国情感,落实爱国行动。本期报道小教201班施懿同学主题为“但存木兰心”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份不求为游侠,但存木兰心的豪情壮志吧!
但 存 木 兰 心
我喜欢李白的那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那是属于古代名士的侠客风流。天涯海角,白马仗剑,有酒有风月,快意恩仇,无边倜傥。然而,武侠小说终是虚构,李白也从未真正拔剑出鞘,真实的军旅生活是“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塞外狂风,沙尘席卷,也许游侠的白衣会在大漠中飘然而过,但唯有那份“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丹心可以在这片戈壁里永远驻守。
中国人骨子里都渴望着留一段“不惭世上英”的铮铮侠骨香,但是平凡生活的碌碌将人们打磨得疲丧,连侠客梦都做不起的人又如何担起那家国大义呢?四下里环顾,我曾感到茫然,不为行路之难,只喟叹拔剑斩鲸者的寥寥。

今天的军事理论课上,我欣喜地看到了一直期待的希望。英雄战士王亮奋不顾身跳下5米陡壁潜入水中,挑战生理极限数次下水与死神抢人,沉着冷静科学处置救活4条人命;排雷官兵杜富国为给麻栗坡县猛硐乡的老百姓们一片安全劳作的土壤参与人工排雷,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让战友退后查明情况,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警卫侦察连连长卜伟在哥伦比亚特战作战学院结业考核中,拼尽全力从160多名特种兵精英中脱颖而出,第一个冲出热带雨林获得冠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万米游泳的征程上,坚持到底的秘诀在于征服这片海的顽强信念;周年阅兵的典礼前,六个月的高强度训练都是为了那一日的整齐划一。这都是属于军队的钢铁意志,属于当代中国军人的铁血丹心。

恍然间大悟,风流恣意的游侠已经湮灭在了岁月的风尘里,但是那份与天下第一的剑客狭路相逢时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的亮剑精神尚留在世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毅力一代代传承,至今仍奔涌在中国军人的血脉里。魏志雄指导员告诉我们,那就是血性——中国军人永远的脊梁。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艰难困苦中培养出来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历练,每一次磨难都是培养血性的重要时机。中国军队不断铸就血性刚气和铮铮铁骨,锻造永不屈服的血性脊梁,培育“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我们可以倾慕清谈的倜傥不群,但由汗水和鲜血铸就的血性担当和家国大义应该被更加深刻地钦佩和铭记,那是中国军人千年不渝的信念,也是吾辈需要黾勉以求的爱国品格。横渠先生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为此热泪盈眶,别让这份感动与信念被功名利禄磨去一点,被光阴蹉跎磨去一点,被世道叵测磨去一点,最后只落得个麻木结局。
当下在浙师求学的我,希冀那为中国梦的实现付出的未来,不求为游侠,但存木兰心。

作者风采
施懿
不患人之不知,而患己之不勉
教师教育学院小教201班学生
现担任班级团支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基金研究投资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